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吴晓璐 10月9日,正值《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五周年。五年来,监管部门围绕落实《意见》,优化完善了一系列体制机制,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体量”和“质”有所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上市公司5444家,较《意见》发布前增长34.22%;总市值达106.03万亿元,同比增长46.92%至《意见》出台前。目前,A股科技板块的成本已超过市值的四分之一,高于银行市场、非银行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总市值。强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软倒逼”能力,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是上市公司提高基础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内容。近五年来,证监会两次变更信息管理信息,增强信息披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同时,以新公司法实施和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使上市公司更加规范、透明。独立董事制度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组织。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意见》,启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 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完善独立董事政策支持者。在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 2023年底修改公司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控制上市公司“主要少数”。 2025年3月,为实施新公司法,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修改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制度规则,强化了公司章程规范管理的管理机制。此外,2024年5月,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管理暂行办法》,堵住各种“绕道”减持,将股东大额减持与股票破发、净值破发、分红挂钩。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从新公司法日常实施的保障和独立董事独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角色的独立性和管理性等方面向记者表示。同时,直接会见针对市场病点,监管部门瞄准“绕道削减”、“离婚削减”,将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利益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聚焦基础业务、长期经营。为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今年7月,证监会公开征求《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规范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的行为。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哲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加强阳光管理和检查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在李晓看来,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推动管理政策的“落地”,强化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探索建立审计委员会聘任机构机制;另一方面,要激发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吸引和展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过去五年里,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完善,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结构优化稳定。同时,主动回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意识显着增强,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投资价值凸显。严控进口,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比重持续上升。五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股票发行和上市名单,推动注册制改革向更深更实的方向发展。其中,重点支持现代科技和mGA新生产力发展,推出“科技变革十一条”、“科创板八条”、“1+6”科创板等,增强融合发展系统的安装。近年来,新上市公司90%以上都是科技型或科技含量较高的公司。目前,A股市场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一半以上。顺利出口,剔除“坏苹果”和“空僵尸”。五年来,证监会在剔除制度上进行了两次曲折的改革,拓展了诸多退出渠道,优化了市场资源供给。据统计,2021年至2025年9月,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到178家,是退市改革前的两倍多。同时,监管部门按照“不承担删除责任”的原则,严格监管被删除公司,持续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深化联合体改革,收购重组,上市公司上市做优做优更强。自去年“六融合”出台以来,资本市场融合收购重组活动大幅增加。去年,上市公司共披露资产重组2100余起,其中重大资产重组230余起。整合、收购、重组成为授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补齐供应链短板、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支持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过8100亿元,同比增长3.27%; R&D总体强度为2.33%。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d分别增长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强化投资者回报,增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政府通过信息披露、联动扣除、实施ST等协议,鼓励有收入和盈余的企业实施现金分红,每年分几次派息。鼓励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利用回购并增加办理和再贷款工具,引导企业依法回购股份后再注销。据统计,过去五年,A股上市公司共派发现金红利10万亿元,相当于IPO和再融资同时进行的两倍,并实施回购5500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去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管理第10号——市值管理“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体现上市公司质量”。据统计,截至上半年末,沪深交易所共有1568家上市公司制定了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或五十五年来,上市公司业绩显着、全面提升,正在从“量”向“量”迈进。 增长”到“高效跳跃”。 ”李晓表示,一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顶尖企业将脱颖而出。研发投入持续上升,变革能力持续提升,已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股份购买等方式向股东支付。可持续披露政策的实施促使上市公司从单纯披露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全面、立体的披露。展示其价值创造能力和长期风险,提高市场透明度; “空壳公司”和“僵尸公司”已经加速明确,就是为了优化市场生态。强化“零容忍”,合力破除重大违法行为。五年来,证监会持续加大管理执法力度,推进门禁监管,以管促监管。同时,强化法治供给,形成打击治安违法犯罪合力,显着提高了违法行为成本,有效净化了市场秩序。一方面,我们始终对掠夺资本、非法担保等高压行为实行“零容忍”。 2024年证监会被严重刮成35家依法不正确修复资本的案件。此外,证监会在去年4月的退市制度改革中,将攻克资金纳入退市指标,为“以退市促管理”的影响提供了充分博弈。去年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证监会已责令8家因征资存在上市风险的公司产生大额回调,共收缴了80亿元保底基金。另一方面,全链条严厉打击金融造假,强化立体责任。 2024年7月,总理事会办公厅审议通过证监会等部门《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综合处罚和防范金融欺诈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常态化、持久化的金融体系。金融金融防范机制。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将采取措施,禁止130名金融金融负责人进入证券市场;在“追凶”的同时,也“惩治同谋”。证监会建立第三方合作欺诈线索的举报处理机制,立即将线索移送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依法处置。强化行政、民事、刑事责任。中国证监会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并配合检察院下发《金融涉刑事案件》等文件,并联合下发《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确保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完善立体责任制度。 2025年以来,8起金融金融案件涉及的32名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陆哲表示,下一步,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协同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最后为了行政,立即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将NIP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