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旅:创新融合将带来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王旭光 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冷资源”正在加速向“热经济”转变,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动力。冰雪运动普及度持续上升,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如何通过产品创新、业务整合、产业升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注入冰雪新动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从装备技术创新到业态跨界融合,从红色文化赋能到四季运营探索,冰雪旅游变革路径不断拓展。在此过程中,专业的操作和技术支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冰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冬博会冰雪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上,意大利泰高冰集团亚洲区经理Samuel Ventura表示,政策红利忽视了3亿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忽视了市场需求。作为北京冬奥会等备受瞩目赛事的造雪设备供应商,天冰团队帮助国内建设了多个大型滑雪场和溜冰场,不仅提升了赛事保障能力,也为冬奥会后冰雪文化旅游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年北京冬奥会留下了丰富的发展机遇和遗产,也给冰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们必须改造冬奥会的短期交通。”文图拉强调,面对冰雪产业运营痛点,必须从运营、设备与市场、政策应对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天冰还将通过节能冰雪技术、绿色能源应用、循环经济等多种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冬奥赛后利用 场馆建设已成为冰雪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问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总结了冬奥场馆赛后运营的四条规则:举办赛事是基础、面向公众是主体、四季运行是关键、效果为王。白宇飞建议以冬奥会场馆为主 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发挥旅游优势,同时联动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促进旅游文化合作,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资源增值。在探索业务融合方面,“红色+冰雪”模式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外文出版集团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室特约顾问孔维嘉认为,红色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宝藏,冰雪资源是北方得天独厚的禀赋。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冰雪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创新路径。 “红色+冰雪”助力传承红色基因,让游客在赏冰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和雪;不仅可以丰富冰雪旅游内涵,打破传统旅游模式,提升体验深度,还能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为冰雪经济“红色引擎”注入强劲动力。 “《红色+冰雪》想要‘破圈’,就需要‘破圈’,利用AI、VR等技术,让自己沉浸在革命故事中。科技让‘冷源’完成‘热启动’,把历史变成可理解、有形、可体验的‘当下’。”孔维嘉说。西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实践参与者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冰雪文化的旅游内涵。 “天山天池是一个堰塞湖,冬天只要有阳光就很温暖。我们举办国内外赛事时,运动员评价说天山天池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滑雪场。有雪的时候,白天的温度也很高。”“这里气温在零下三度到零下六度左右,滑雪体验非常好。”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新平介绍,天山天池不仅通过“冰雪+体育”、“冰雪+文旅”、“冰雪+休闲”、“冰雪+养生”等多种业态承办国际赛事,还打造融入当地文化的特色活动,如 冰雪节、大锅羊肉节、冰雪节的冰雪。尤其是春节期间推出的一些融入神话、冰雪元素的活动,不仅营造了视觉效果,也增强了文化体验。方式的多样性,既平衡了四个季节的旅游发展,又打造了具有区域认可度的冰雪品牌。
请尊重我们的辛苦付出,未经允许,请不要转载黑料正能量网-黑料爆料不打烊入口-黑料独家爆料网的文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