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天气渐冷,老年人该如何养生防病呢? 。身体虚弱甚至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何安全度过秋冬?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邀请多位中医药专家就老年人保健防病出谋划策。对抗外邪,需要内修和外修。老年人容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琴指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的统一;功能性的衰退,包括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退等;虚弱综合症,其特点是缺乏活力、行动迟缓、容易跌倒。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许多系统共同排斥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徐凤琴表示,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老年人的一些健康问题,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疾病”,而应将其视为人体自然的生命模式。在“生、长、强、信、死”之中,“老”相的一般状态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脏腑气血不足,特别是肾精不足,脾胃功能虚弱。中医药对老年人健康管理保持积极态度,努力通过健康管理,让老年人“少病、少病、晚病”。享受全面的治疗,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秋冬季节是流感的高发季节。长辈如何提高自身正气,防止外邪呢?徐凤琴介绍,中医强调“正气在内,邪不侵”、“邪入则气虚”。大多数成年人都是气虚体质,缺乏抵御外邪的能力。因此,预防感冒的关键是“补气、统表”。具体来说,建议采取进补方法进行调理,如服用黄芪炖鸡汤补气、喝山药粥健脾润肺、用大枣茶协调营养保健等。这些物质性质温和,适合成人长期食用。必要时可以采用补气固表的经典方剂。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多种方法可以一起使用,以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徐凤琴强调,除了治疗和饮食外,运动也很重要。适度的运动可以激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增强正气。同时,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稳定情绪。只有内外兼修,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才能帮助人们安全度过流感季节。以下是一些缓解背部和腿部疼痛的技巧。背部和腿部疼痛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表示,轻症患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缓解。 “首先是穴位按摩。”葛金文说,如果你有腰痛的话,可以做一个握拳,用拳头上下揉搓下背部的肾俞穴;如果双腿酸痛,可以用拇指按摩膝盖外侧的足三里穴和膝盖后尾中穴。每个穴位按摩1-2分钟,直至感到疼痛为止。另外,还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葛金文表示,艾灸可以深入经络,通过温热作用祛寒除湿,特别适合因寒冷而病情加重的患者。可选择肾俞、大肠俞、阳陵泉、委中、足三里等穴位,或将艾条对准痛点,距皮肤2-3厘米,每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保持温度舒适、皮肤微红为宜。小心避免燃烧。另外,中药热敷包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后在家蒸热后敷在身上作用于患处,可疏通经络,明显缓解腰腿疼痛。 “平时,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腰部和腿部肌肉的运用。”葛金文强调,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成年人可以在家中以温和的方式进行锻炼,比如仰卧在床上,尽量伸展脚趾,然后尽量用力勾回。这样可以使小腿更加强壮,促进小腿的血液循环;他们还可以伸直膝关节,将腿抬高30-45度,保持几秒钟,然后放下。重复这个练习,可以锻炼腰部和腿部的肌肉,预防和治疗腰部和腿部的疼痛。秋季,老年人容易心情郁闷、郁闷。杨戈认为,异常、过度的情绪会损害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老年人情绪的方法就是疏导补肝气,养心脾。主要的“医学入门”是爱和陪伴。老年人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区活动来缓解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必须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陪伴。许多成年人经常感到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瘙痒。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改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杨戈表示,中医将这类燥证归结为“阴虚津液不足”。在中医理论中,“阴液”代表人体中一切有形的、湿润的、无声的液体物质,如血、唾液、泪水、汗液等。的热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像大自然进入秋天一样,人体自然会出现阴液的损耗。其主要原因是:肝肾阴虚是根本原因。肝主目,肾主水。老年人肾精亏虚,不能助心火,就会导致心肾浮躁,导致火气不足,津液灼伤。肝阴不足,不能滋润眼睛,导致干涩、头晕。脾胃虚弱是根源。脾胃为津液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虚弱,你喝的水、吃的营养物质就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而是直接从体内排出,造成“渴了喝水不解渴”的情况。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损害更加严重。为了例如,吃太多辛辣、油炸、烧烤等热性食物和干粮,熬夜,秋季暗泄阴血;长时间呆在空调房等干燥的环境中,也会加速体液的流失。那么,此类问题该如何改善呢?杨戈介绍,改善阴虚燥热,切忌大量浇凉水,这样会进一步损伤脾胃。正确的思路是“滋阴润燥”,即增加体内能生津液的主要物质并促进其分布——食疗润燥,安全有效。可以选择温和滋补的食材,比如经典的代茶沙参、麦冬、玉竹茶。取沙参、麦冬、玉竹各适量,泡水代茶。它可以滋润入肺、生津、养胃、滋阴;银耳百合汤润肺安神。与枸杞搭配,可以滋补肝肾,改善皮肤干燥。干燥和睡眠。日常生活方面,应避免熬夜,尽量在午夜前(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睡觉。此时人体的阴气最强,最能滋阴。可以使用加湿器保持居住环境一定的湿度,避免过度洗澡,少用碱性清洁产品。情志方面,宜保持心平气和,防止生气、思虑过多,防止“怒破肝”、“思断脾”,进一步引泄阴血。适当地听音乐、安静地坐着、深呼吸都有助于内心的平衡。此外,穴位按摩还可以增强滋阴的效果。例如经常按摩三阴交(内踝尖以上四指)和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调节、滋养肝、脾、肾三阴的重要部位。若长期持续,则有补水调木的功效。 “应对老年干旱,我们要呵护这片需要滋润的土地,不是泼冷水,而是持续不断的春雨。”杨戈说,通过滋阴的饮食和平和的生活方式,体液可以慢慢扩张、渗透全身,从而从内部恢复皮肤、皮肤、眼睛的水分。补不足、安神、保睡眠。许多老年人晚上睡不好,容易醒来。有哪些中医方法可以安神助眠呢? “失眠的发生率老年人约占3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徐凤琴说,这体现了“老年人虚血瘀血较多”的生理特点。在血液上。从中医角度来看,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血液不足,精神和精神得不到支撑,就会出现睡眠困难、多梦、易醒等问题。“血瘀”是指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受阻,因此,中医从“补虚”和“安神”两个方面来治疗失眠,针对失眠的问题,徐凤琴推荐了两种食疗方:一是桂圆莲子汤,桂圆肉可以养心安神,莲子可以健脾补肾,两者一起煮粥比较合适。适用于血压不足、睡眠浅、多梦的老年人。第二种是百合枣仁茶。百合能滋阴润肺、清心宁神,枣仁则能养心安神。两种口味可一起煮沸,浸泡30分钟,然后用作茶代用品。适合烦躁、入睡困难的老年人。也可以按穴位。内关穴、神门穴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按压 3-5 分钟,直到感觉有些疼痛和肿胀。 “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徐凤琴补充说,睡前互相寒暄或者聊天,可以缓解肘部疼痛。同时,老年人应保持作息规律,尽量在11:00前上床睡觉,避免将手机放在床边,避免在床后喝浓茶。呃下午 3 点。饭后散步因人而异。人们常说:“饭后走百步,可活九十九岁”。适合成人吗?葛金文表示,“饭后走步”意在通过舒缓运动促进脾胃消化、利水运化,但并不适合所有成年人,应因人而异。哪些老年人适合饭后慢走?葛金文表示,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慢性疼痛较重的老年人来说,饭后适度运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其次,脾胃功能较弱容易积食的老年人,进食后应休息30分钟左右,然后以“不停走”的方式缓慢行走10-15分钟,这样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移动以缓解饱腹感。哪些老年人不宜立即行走吃完饭后吗?葛金文提醒,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饭后步行很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心绞痛等意外。最适合老年人饭后静坐或躺30-60分钟;对于患有胃下垂的老年人来说,饭后步行会使胃下垂的程度加重;老年人平时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吃完饭后自然会感到困倦。这是老年人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信号。他们应该安静地躺着以保存气。用力行走会耗损气血。锻炼和保健不应造成伤害。 “老年人的运动保健应遵循‘不伤害、适度为上’的原则。”葛锦文提醒我们,首先要顺应自然。埃尔气血不足,机体调节机制不足。转轴宜在上午阳气上升时或下午三点至八点左右阳气旺盛时进行。一定要避开清晨或傍晚阴气旺盛、天色较暗的时候,更不要在中午阳光明媚的时候。春夏季可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冬季则应倾向于聚集。不要过度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以减少阳气的消耗。二要量力而行,做到“体力不支,奇不惊人”。运动应以微汗、无疲劳为宜。忌大汗、气喘,以免损伤气、血、心。同时,要“重培训、夯实基础”。葛金文指出,老年人腰腿疼痛、关节无力的根源在于肾精不足,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导致筋骨失濡养。堵塞会导致疼痛,堵塞会导致僵硬。因此,锻炼应“以喂食、交流为主”。可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动作,强腰强肾。此外,老年人锻炼不仅要追求身体活动,更要注重精神觉悟。锻炼时,可以专注于动作和呼吸,使全身得到放松,达到“身心合一”,达到“心想事成,百病不生”。葛金文强调,长辈可以按照以下“三字经”进行“练护核心”:经常揉腰,会导致肾热;经常摩擦膝盖可以防止肌腱打结;经常抬起双腿可以让血液自由流动y;经常揉腹部可以健脾;正气则平,心则隐;缓慢、温和、稳定,就会看到长期的结果。记者王美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31日第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