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8万亿元,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市场”。五年来,上市公司大胆走在创新前沿。从最大的5G网络,到新速度的CR450动车组,再到全球领先的创新药物,上市企业以众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创新的新高度。五年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上市公司以变革为帆、以努力为桨,不仅重塑了自身的发展轨迹,也为“深海航行”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超准确记录:五年来,上市公司实现了从做大到做强、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扩张的重大飞跃。从“跟随”到“领先”:“十四五”创新先锋驱动下,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显现 步伐:实现“天宫”空间站,完成万米海试;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全球首次,CR 450动车组结合并扩大了高速列车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输变电和特高压变电全球领先,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科技部部长尹和军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创新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活跃在创新上市公司前列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巴巴巴哥带动的发展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最独特的基础。 ——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充当创新领军者。 2024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将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上市公司贡献突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2024年企业研发经费将达到1.88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额的51.96%; R&D强度增至2.6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亚迪、宁德时代等26家企业加入“百亿研发俱乐部”,并在主营基础技术上投入巨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科技特征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创新示范产生影响,研发投入比总体水平分别高出3.29和4.44个百分点。明星抗癌药泽布替尼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成为全球原创中国药的标杆。后面的t事实是,从2021年到2024年,百济神州连续几年在研发上投入巨资。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470亿元。 2024年,研发投入141亿元,居行业第一,研发投入占营收的52%。 ——上市公司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赛轮轮胎通过产业化研究,在现实中打开了报纸、期刊中打破轮胎性能不可能三角的材料技术,一举推出了高端市场的“液体黄金轮胎”;格林美突破退役电池再生技术,镍钴回收率达99%以上;天合光能多次刷新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并将持续不断引领光伏技术发展……这些案例清晰地说明了上市公司的创新成果如何改变现实生产力。上市公司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技术授权给多家国际车企;迈瑞医疗高端超声设备已进入欧美领先医院,成为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走出国门的典范。中国上市公司的创新实力赢得了全球的尊重,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加速创新。据介绍,截至2021年,已有376家企业首次在科创板上市,首发融资规模超过6000亿元; 2025年创新技术再贷款额度科技创新投入将增加到8000亿元。这些金融资源大部分流向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为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的“跃跃欲试”提供主要金融支撑。从“制造”到“智造”:变革升级的排头兵在瑞声科技常州工厂,人工智能技术重组了蒸汽房检测流程。产品测试时间由60秒压缩至24.9秒,产线产量达到每小时1万件。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上市公司智能化转型的持续推进。这是“十四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工程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基础级3.5万多个、高级7000多个、智能级230多个。当浪潮的变革前行,上市公司摧毁高端、赋智赋能、重塑绿色,为“十四五”的转型升级考验交上了一份沉重的答卷。 ——以高端化打破“低端印象”,五年来,上市公司稳步攀登价值链顶端。在光伏行业深度重组过程中,隆基绿能瞄准背接触技术路线,推动HPBC2.0组件规模化量产,以更高发电效率快速打开全球高端分布式市场,以技术差异赢得品牌溢价。金谷科技历时十年研发“最轻钢轮”。通过新材料、新工艺,轮胎强度达到2000兆帕,是铝合金轮胎的5至6倍,而成本仅为铝合金轮胎的1/4。孙群辉 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先生算了一笔账:“一辆重卡有22个车轮,每个车轮可减轻重量15公斤,总重量可减轻300公斤以上,这将帮助驾驶员一年节省4万至5万元的燃油费用。”凭借创新技术的力量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可以提升产品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优质产品畅销全球,以比亚迪、中车、中芯国际、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为代表的96家中国企业跻身2025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五年来,上市企业大胆在传统行业种下“数字一族”。 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工业互联网实现41大工业门类全覆盖,制造机器人密度提升达到每万人470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生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上市公司既是先行者,又是推动者。接入国内大型智慧平台模式,青岛港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单机桥式起重机平均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创造了13小时集装箱自动码头装卸效率的新世界纪录。在青岛港总经理张保华看来,“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推动全球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协同化,成为重要引擎。”在农业领域,科大讯飞与中粮集团共同打造了全链农产品智慧基地。结合8亿公顷耕地数据,多-模态传感技术将成为24小时驻扎在田间的“农业专家”,精准预测产量增长、预警自然灾害,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据统计,230多家高效智能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2.3%,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表示。 ——以绿色重构发展逻辑,近五年来,上市公司正在探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竞争优势。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占比le发电装机容量增长20个百分点。据统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项目总投资将达到3.7万亿元,其中A股新上市能源相关公司投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大部分资金投资于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等项目。涌现出一批绿色转型??“领军人物”,“十四五”期间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达到6430家。燕京啤酒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一瓶500ml U8啤酒的碳足迹平均控制在100.04克二氧化碳当量。这得益于原材料采集的绿色筛选、制造过程的节能创新、流通过程的低碳运输。如今,燕京啤酒拥有13个国家级特工厂,建立闭环环境管理体系和绿色酿造业。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2023年上市公司单位收入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约16.9%,远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发布独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披露率将从2020年的约25%提升至2024年的约45%,透明度显着提升。 “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已经达到世界前列,引领绿色环保理念。”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顺杰告诉记者。从“走出去”到“共赢”:世界先进领先2025 年 7 月,巴西乘用车工厂推出了第一辆汽车。常务副总裁李可表示,该工厂是比亚迪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地点。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车企之一,比亚迪将领先的三电技术和智能配置全面注入当地市场,并携手当地近百家供应链企业构建合作模式,预计将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海外营收总额9.5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58%。“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出海”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市公司出口“新颖内容”不断增加:上半年创新药外部审批总金额2025年预计将达到近660亿美元,这对2024年全年来说是一个瓶颈。百利天恒董事长朱毅指出了关键点——“创新药首先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全球竞争力。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创新研发能力得到世界的认可。”启明创投管理合伙人胡旭波也认为, “这是中国创新研发能力获得全球认可后的必然趋势。”上市公司“走出去”模式不断升级: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标准、生态协同走出国门。 “十四五”期间,A股上市公司的全球化征程升级为以变革、共赢为主导的“并购”。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 通过本地化制造、供应链协同,实现深度融入当地市场,和社会责任实践。海尔智家董事会秘书刘晓梅表示,公司走出国门以来,始终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海外经营,积极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赢得社会认可,构建了长期的品牌信任基础。这种“融??合”思维,使得上市公司的全球化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与全球产业链深度结合、共创价值。在程凤超看来,上市公司仍在全球战略布局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上持续发力,将进一步强化“海外创新”优势,深化“双赢”格局,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注入长远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回顾过去“十四五”时期,上市公司的发展轨迹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技术突破带动的崩盘,到转型升级的产业变革,再到全球角色,上市公司以“上市先锋”、“领航者”的多重角色,被挂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旗帜上。 “十五五”期间,随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转型练兵不断深化、全球化布局不断推进,上市公司这艘国民经济之船必将引领中国经济驶向更高质量、更宽广的“深海航行”。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