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科技日报讯(记者余惠友)记者10月31日获悉,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国内外230余家单位参加,涵盖科研机构、大学、制造企业及上下游配套机构。发光地球材料是稀土科学、合成化学和化学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也是稀土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精尖”环节。本次研讨会主题涵盖基础、理论等九个主要方向发光材料的计算、发光材料的照明与显示及应用、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应用、纳米发光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内容涵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杰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稀土发光材料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跑”的跨越。在稀土纳米晶发光控制技术方面,相关研究团队突破了尺寸均匀性与表观优异性平衡的瓶颈,成果被国际领先期刊评选为年度亮点。在应用转化层面,高效稀土发光显示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国产Mini/Micro LED屏,全部感谢我国在高端显示领域拥有自己的关键技术。当前,正值全球发光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的关键时期。张宏杰希望我国科研人员继续奉献基础研究的“无人区”,积极探索稀土发光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为深空探测、大众通信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撑。同时,他呼吁加强融合和跨学科创新,推动稀土发光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融合,让稀土材料在更多新形势下展现价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大会主席林军透露,“十五五”期间期间,专委会将重点组织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显示照明、生物医药等高端应用领域,突破稀土发光材料性能瓶颈,推动其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深度融合;二是深化产学合作机制,共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三是在确保产业链安全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