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基础坚实、优势多、稳中向强、更加明确”。实际数据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把握有利条件和优势的重要依据。全社会用电量被誉为经济“晴雨表”,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万亿千瓦时,再创历史新高。其中,7月、8月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相当于全年电价东盟国家的电力消费。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一个国家的月用电量突破万亿。立足“十四五”收官之年,通过“过万亿”,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更加有信心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创新,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突出特点。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自力更生、科技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电气化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新生产力发展新赛道的答案在于消费电力部分。前三季度,我国用电量近8万亿千瓦时。哪个领域的消费增长最快?我们先看一电。陕西杨凌场景,中国“硅谷”农业,飞机无人机、野外摄像机、温室传感器、物联网支撑智能温室,“空天地一体化”赋能高产田。从“靠天吃饭”到“识天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电力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基础”。今年前三季度,主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领先三大工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热情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为了提高中国现代化风格的品质,我们首先要弥补这个缺陷。再看看另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中,贵州以72.92%的增速领跑,得益于在建运营的49个主要数据中心。算力是新的生产力,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赛道之一。算力的竞争是以电力为支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供应能否既绿色又稳定。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结束后,美国的专业人士指出: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与数据相关。输入电力消耗和电网限制。与系统辩论有关。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就不用多说了。从用电量增长的角度看发展趋势,我们不仅看到了活跃的经济因素,也看到了新的增长引擎。传统产业正在变革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用电量数据就像一张“实物分析表”,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迹象和新动能。稍微延长观察时间。从“80%以上人口无电”到超过14亿人口“免费用上电”、为全球1/3发电提供更多加油站的绿色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把握历史机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建设新生产力,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二)稳定,这是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常识。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管理”,中国发展稳健务实的背后,往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平衡问题高,而普通家庭对今年夏季电力供应的“冷漠”,是人们无意中认识到的“冷漠”。也让人不禁思考,在全球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中国为何现在还要“坐稳钓鱼台”?“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主动出击,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担当。”“稳”来自于“打好第一手棋”。面对风险挑战,强化战略思维,变被动为主动。高温等多项关键技术气冷堆、可控核聚变取得突破,增强能源“硬实力”;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实施,形成了能源供应链的“重要闸门”,让现代经济的“血脉”不再“贫血”。g从国家当前和长远需求出发,重点攻克能源、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主要关键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在事关全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关键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化信息、先进制造、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应用一代、建一代、储备一代……通急与慢、抓近与远,力争把科技生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各领域做好战略储备,形成“新优势”,不断增强我国发展的自由度、自主权、安全度。 “稳”源于“一盘全国棋”,应对危机时加上大局意识,风从无到有。西线“点亮”长三角工??厂。电力资源正在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统购”。统一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红利持续显现。打破“壁垒”、消除“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庆成为第一消费城市;安徽成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在主要经济省份中,湖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位居6%……通过抓住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战略、重点区域功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发展区域实现“强区、强国、强潜力、宽回旋”的态势清晰显现。立足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催生更多增长极,增强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以新安全格局确保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稳定性更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弘扬政治作风提出了具有主牵引、预防和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非常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出色执行战略任务,中国巨轮风雨无阻、涉水前行ves。 (三)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纯粹体现”。在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居民基本生活电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清晰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的优势是什么。打开中国电力的账簿,一股“卓越感”浮现在脑海中。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吉特乡,投资3025万元的入户电气工程和2.8亿元的互联网接入工程,让隐藏在山峦叠翠中的村庄灯火通明,工业发达。放眼世界,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但仍然能够实现普遍用电。电力建设和维护成本如此之高,短期内很难收回,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中国现代化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始终造福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融汇了思想本位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忍。中线南水北调全长1400多公里,告别高氟苦咸水的河北黑龙港流域500万余人口;经过40多年的激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站在海拔5200米,5G-A基站为雪域开辟了数字高速公路高原……主体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凸显制度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优势,为“泱泱大国”写下鲜明注脚,为人民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投资于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观的回归。心系人民,心系世界利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建设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在巴西,借助中国特高压技术,清洁水电覆盖5个州,满足近2200万人的用电需求;在沙特,500万台中国智能电表支持西部和南部9个地区的智能电网;中国公司在肯尼亚建设的加里萨50兆瓦光伏电站不仅满足了38万多人的用电需求,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减少近6.4万吨……“共建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伟大的发展。”大国之伟大,在于大格局、大思维、大责任。互利共赢、团结象征,是世界正道、世界大道。 “十五”时期是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夯实基础,全力以赴。当前也是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多的时期。通过持续增强变革、稳定、包容,我们就能把每一个“不可能”变成“一定可能”,为这个多事的世界注入更多安全感、正能量和新机遇。